在滑行飛行的實踐上,最有名的探索者是奧托·李林塔爾,他最早設(shè)計和制造出實用的滑翔機,人稱“滑翔機之父”。
李林塔爾出生在德國的一個貧困家庭,從小就對飛行有著濃厚的興趣。14歲那年,他和弟弟還模仿鳥兒飛翔,他們用環(huán)扣把自己做的翅膀扣在胳膊上,從很高的地方跳下來,最后的結(jié)果當然是以失敗告終。由于家里窮,李林塔爾沒能上大學,從工藝學校畢業(yè)后,便到一家工廠當工人。不久,心靈手巧的李林塔爾就調(diào)到了廠里的設(shè)計室工作,兩年后,他獲得了一筆微薄的助學金,有了這筆錢,他可以到柏林工藝學院學習,于是又做起了飛行夢。他用一種叫“閥舌”的機械裝置來模仿鳥的翅膀。在他看來,人不能飛起來,是因為沒有翅膀,只要有能讓人飛起來的翅膀,人就能像鳥兒一樣飛翔。李林塔爾當時不知道,哪怕把鳥兒的翅膀安在人的身上,人也是飛不起來的。因為人不像鳥兒那樣,具備飛行的素質(zhì)。人的體力有限,不可能像鳥兒那樣不停地運動,人的外形和體重也根本不可能在空中飛翔。鳥兒為了飛翔,骨頭構(gòu)造是很特別的——都是空心的。所以,李林塔爾把“閥舌”安在自己的身上,再次進行飛行試驗,結(jié)果還是以失敗告終。
李林塔爾終于認識到,人是不可能像鳥兒那樣飛翔的,但可以借助其他物體飛上藍天。明白了這一點后,李林塔爾開始進行滑翔機的研究和試驗。那時候的李林塔爾已經(jīng)是一名機械工程師了。他建了一個機器工廠,用機器工廠創(chuàng)造的財富為他進行飛行試驗提供所需要的資金。
1891年,李林塔爾終于制造出第一架能實際滑翔的滑翔機,它的外表頗像一只伸展雙翼的大鳥,尾部也與鳥尾大同小異,高高翹起。它是用棉布、竹片和藤條制成的。其顯著的特點是兩副翼面為弓形,是現(xiàn)代傘翼滑翔機名副其實的鼻祖。李林塔爾駕著這只“大鳥”成功地進行了滑翔飛行。在此后的幾年時間里,李林塔爾又先后制造了18種不同的滑翔機,其中有12種是單翼機,6種是雙翼或多翼機。他的滑翔機除了機翼面積的大小和布局不同外,機翼形狀幾乎是一樣的,很像天空中飛行的鳥的翅膀。為了更好地開展試驗,他在柏林附近修建了一個試驗場。1894年,李林塔爾從一處懸崖上起飛,成功地滑翔了350米,這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成就。他仔細地將自己的成就記錄下來,使之成為航空史上最早的飛機性能記錄之一。
李林塔爾并不滿足已有的成績,他覺得自己對滑翔機的操縱控制還不是那么熟練,還沒有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。他不厭其煩地繼續(xù)做滑翔試驗。從1891年到1896年,他的飛行試驗次數(shù)多達2000次。隨后幾年,李林塔爾制作的滑翔機飛得越來越好,最遠一次達到1000米。李林塔爾的大名一傳十,十傳百,有關(guān)他的新聞不脛而走,傳遍全球,人們授予他“蝙蝠俠”的美稱。
1896年4月9日,李林塔爾操縱他的滑翔機從德國斯圖倫附近的山坡上起飛了,憑借一股有力的風勢,他一下子騰到高空。李林塔爾非常興奮,卻全然不知由于上升迎角太大,滑翔機已達到了失速的邊緣。正當他試圖嘗試一種新的控制方法時,這個“雙翼蝙蝠”突然頭向下,一直栽向地面。滑翔機摔毀了,李林塔爾也受了重傷——脊椎骨折。人們急忙將他送往醫(yī)院。在趕往醫(yī)院搶救的途中,彌留之際的李林塔爾對他的弟弟古斯塔夫說出了最后一句話:“總要有人犧牲的??”
實用飛行史上,在萊特兄弟之前,李林塔爾的名字是最偉大的。李林塔爾從14歲開始便矢志飛行,為其整整奮斗了34年。他的大量飛行實踐和研究為后來的飛機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經(jīng)驗,直接幫助了飛機的發(fā)明人萊特兄弟的成功。德國為了紀念李林塔爾的功績,為他立了一座紀念碑,上面寫著“最偉大的老師”。
知識鏈接
滑翔機大多是沒有動力裝置、重于空氣的固定翼航空器。可由飛機拖曳起飛,也可用絞盤車或汽車牽引起飛,還可從高坡上下滑到空中。在無風情況下,滑翔機在下滑飛行中依靠自身重力的分量獲得前進動力,這種損失高度的無動力下滑飛行稱滑翔。在上升氣流中,滑翔機可像老鷹展翅那樣平飛或升高,通常稱為翱翔。現(xiàn)代滑翔機主要用于體育運動。